top of page

【閱讀筆記】為什麼我們會在人際關係裡反覆面臨相同的問題?|心理學 依戀關係

已更新:2023年1月31日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怎麼養成習慣的?

依附理論(也有許多資料稱「依戀」)是近幾年經常被用來審視愛情關係的工具,但事實上源自於人類在有需求時會向身邊親近者尋求協助,而伴侶正好佔了重要的角色(不代表與其他人的互動不重要)。


為了應付環境壓力、維持自尊及情緒穩定,我們會期待在需要時能獲得支持並且對方對自己的需求是敏感的,進而有正向的力量。


 

在我們還很小的時候...


依附理論首次由John Bowlby提出,是根據生物演化的概念發展的:出生後的幼體依附在主要照顧者(通常為母親)得以免於外在威脅而存活,並在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中發展自我與外在進而參與社會關係


所以當互動是可獲得支持並且穩定的,我們會採取正向的運作模式;反之,會採取不安全的依附策略。



依附的產生大約發生在嬰兒7個月大的時候。

長年的研究及觀察,依附理論發展至今也從特定的類型演變至傾向,描述一生中與他人的互動及依戀,包含如何與朋友家人相處、如何與一群人一起工作、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及障礙。


近代,由心理學家Kelly Brennan的研究提出由「焦慮*」與「逃避*」兩個傾向所組成的四象限成人依附風格,分別是:低焦慮低逃避的安全型、低焦慮高逃避的逃避型(又稱「迴避型」)、高焦慮低逃避的焦慮型以及高焦慮高逃避的紊亂型



—安全依附—

❶ 安全型依附

  • 關鍵詞:信任這個世界

安全型依附的人對世界信任而相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依靠,並且相信需求會獲得滿足,因此他們更容易堅持自我並在遭遇困境適時的尋求協助。


—不安全依附—

❷ 焦慮型依附

  • 關鍵詞:博得關注

來自於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需要用激烈的手段獲得關注,比如說:哭得更大聲才能獲得關注。


成年後會在關係中有得失心而失去自我,由於不確定對方是否在自己有需求作為安全避風港,面對伴侶疏忽會有怕被拋棄的不安全感,進而經常需要對方不斷表達愛才能證明自己被對方愛著。


這種敏感及玻璃心傾向將問題責任推給他人,且探索新情況經常遇到困難。



❸ 逃避型依附(迴避型)

  • 關鍵詞:害怕失控與失望

根據互動經驗被冷落所以逃避型依附的人是認為只有靠自己才能活下去,或是避免受到懲罰必須部表達感受更內向及獨立,由於認為自我最重要而比起其他人更需要空間。


成年後會明顯在面對衝突選擇逃避,由於長期壓抑需求來避免別人發現他們需要被照顧,也因為如此,逃避型依附者無法談論或確定自己的感受,可以觀察到他們難結交朋友而會傾向更專注工作本身不關注社交,相對卻通常更能應對危機。


而他們不付出的行為模式事實上是害怕付出的結果不符合期待,並且悲觀地當別人對自己依賴的時候會選擇冷漠。



❹ 紊亂型依附(矛盾型/恐懼型逃避)

  • 關鍵詞:害怕受傷又想被擁抱

紊亂型依附的形成來自主要照顧者提供協助卻又同時是傷害源頭*,由於意識到得依賴他人存活卻抗拒親近,會形成想要跟對方親近卻害怕傷害,因為怕失去又害怕自己失控而封閉自我,對自己不知所措導致面對依戀有不穩定的反應(焦慮及迴避交雜的反應)。


這樣的矛盾會使得他們將與他人的所有互動視為解決過去創傷的機會,並且更有可能使用毒品、酒精或戲劇化的擺脫痛苦,通常伴隨患有抑鬱症、焦慮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紊亂型傾向的人也是不安全依附裡最難以治癒的類型。

 

而另一種依附風格的區分方式是由心理學家Bartholomew跟Horowitz透過訪談法提出的「內在自我意象」及「內在他人意象」的四象限依附理論。



—安全依附—

❶ 安全依附

  • 關鍵詞:相信自己與他人

對自己與他人抱持正面態度,相信他人也能夠獨處,同時能享受親密關係。


—不安全依附—

❷ 焦慮依附

  • 關鍵詞:對他人有信心卻自卑

對自己沒有信心卻對他人抱持正面看法,因而相信別人卻感到自卑,會傾向不斷尋求他人認同。


❸ 逃避依附

  • 關鍵詞: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

對於自我與他人都抱持負面看法,不但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信任他人,會期他被肯定卻未了避免傷害選擇逃避關係。


❹ 排除依附

  • 關鍵詞:相信自己、不信任他人

對自己抱持正面看法卻不信任他人,為了保護自己會選擇逃避與他人建立關係並保持獨立。



 

從此我們就不能從童年走出來了嗎?


依附風格仍舊會隨著相處的對象與自己的互動而有所改變,面對不同的人也會採取不一樣的行為策略,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某一些人或是環境讓自己的狀態好過於其他,因此除了找到對的環境之外,試圖了解自己(並接受情緒存在)以及重建對世界的認知是向安全依附邁進最好的方法。


我們一起努力。


notd by 阿塊 Akuai

 
*焦慮:對於實際上或是自己想像的分離感到擔憂
*逃避:因擔心對方與自己不親近而刻意疏遠對方或是對方親近自己會逃離。
*傷害源頭:通常為父母展現敵意(例如:「你毀了我的生活」、「真希望沒有生你」)、體罰甚至性侵,包含目睹暴力行為。



資料來源: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瀏覽人次:

最新文章

©2021 by 阿塊 Akuai.

bottom of page